在昨晚进行的英超第28轮焦点战中,曼城与利物浦的强强对话以2-2的比分收场,但赛后舆论的焦点并非比赛本身的精彩对抗,而是VAR(视频助理裁判)的多次介入和裁判组的争议判罚,这场被球迷誉为“天王山之战”的较量,因裁判团队的多次关键决策陷入巨大争议,再次将职业足球的判罚尺度问题推上风口浪尖。
比赛第34分钟,曼城前锋哈兰德在禁区内与利物浦后卫范戴克发生身体接触后倒地,主裁判第一时间未作表示,但VAR随即介入并建议回看录像,经过长达3分钟的复核,裁判最终判罚点球,德布劳内主罚命中为曼城扳平比分,这一判罚引发利物浦球员和教练组的强烈抗议,慢镜头显示,哈兰德在对抗中存在明显的主动寻求接触倾向,而范戴克的防守动作并未超出合理范围。
利物浦主帅克洛普在赛后发布会上直言:“VAR本应纠正明显的错误,但今天它成了制造混乱的工具,如果这种程度的接触都要判点球,英超每场比赛都会出现10个点球。”而曼城主帅瓜迪奥拉则反驳称:“裁判是根据规则做出的决定,哈兰德确实被侵犯了。”
下半场第67分钟,利物浦由萨拉赫打入一球,但VAR以越位为由取消进球,回放显示,萨拉赫的越位差距仅在毫厘之间,划线技术引发了关于“体毛级越位”是否违背足球运动精神的讨论,知名解说员詹俊在社交媒体上评论:“科技本应服务于比赛,但现在它正在扼杀足球的流畅性和激情。”
自2016年VAR技术引入足球赛场以来,争议始终如影随形,支持者认为,科技减少了“冤假错案”,提升了比赛的公平性;反对者则指责VAR破坏了比赛的连贯性,并将裁判的主观判断问题转移到了技术层面,本场比赛中,VAR多次长时间中断比赛,累计耗时超过8分钟,现场球迷甚至发出嘘声表达不满。
前英超裁判克拉滕伯格在专栏中分析:“VAR的初衷是好的,但目前的执行方式存在问题,裁判过度依赖回放,反而削弱了自身的权威性。”数据显示,本赛季英超因VAR介入导致的平均比赛净时间下降至52分钟,创历史新低。
争议背后,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裁判培训体系与规则解释的模糊性,国际足球协会理事会(IFAB)近年来对规则进行了多次调整,例如对手臂触球的界定、越位判罚的“积极干预”等,但裁判在实际执法中仍存在标准不一的情况。
英格兰职业裁判公司(PGMOL)负责人韦伯承认:“我们需要更统一的判罚尺度,并减少VAR对比赛节奏的影响。”据悉,英超计划在下赛季试行“半自动越位”技术,以缩短判罚时间,同时加强对裁判的案例培训。
比赛结束后,利物浦队长亨德森在采访中怒斥:“我们踢出了高水平,但裁判决定了结果。”曼城球员格拉利什则无奈表示:“现在每次庆祝进球都要先看VAR,这种感觉糟透了。”社交媒体上,#废除VAR#的标签一度登上英国区热搜,部分球迷甚至发起联名请愿,要求英超重新评估技术使用范围。
当科技与人性化判罚的边界日益模糊,足球运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,VAR的争议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,而是关乎足球本质的哲学命题——在绝对公平与比赛观赏性之间,行业需要找到更平衡的解决方案,昨晚的曼城与利物浦之战,或许将成为推动变革的又一导火索。